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科学的春风,不仅唤醒了“金湾”基地沉寂多年的科研热情,也开始悄然融化那些在个人生活领域冻结了太久的坚冰。当徐工这样的老专家焕事业第二春,当冯源等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活力时,一项更为基础、也更为温暖的政策,如同涓涓细流,开始滋润每一个长期奉献于此的科技人员的心田。
基地的领导层显然深刻认识到,要真正留住人才,激他们的创造力和稳定性,仅仅依靠精神激励和政治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解决他们最实际、最迫切的困难,才能真正让他们安心扎根山沟,献身国防。
先带来变化的是居住条件。虽然不可能一下子盖起高楼大厦,但改善的努力是实实在在的。一批新的干打垒宿舍开始动工,虽然依旧是土坯房,但设计上有了进步:不再是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大通铺,而是隔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单间,虽然面积狭小,仅能放下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个柜子,但至少拥有了宝贵的私人空间。对于林卫东这样早已是技术骨干的中年人,优先获得了分配资格。
当他拿到那间位于新宿舍区角落、带着一把崭新铜钥匙的小屋时,心情竟有些激动。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虽然依旧是泥土的地面,斑驳的墙壁,但窗户比老宿舍大了些,糊着崭新的窗户纸,阳光可以更多地透进来。最重要的是,这里完全属于他一个人。他可以将书籍资料随意摆放,可以熬夜工作而不影响他人,可以拥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安静思考的角落。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关于“家”的雏形的慰藉。
然而,比居住条件改善更牵动人心的,是另一项政策的吹风——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
这个消息最初是在小范围内非正式传达的,却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远预期的巨大涟漪。多年来,基地有多少像林卫东这样的科技人员,与爱人、子女天各一方,忍受着漫长的分离?家,对他们来说,是信中遥远的问候,是照片上模糊的笑容,是深夜里无尽的思念。团聚,是一个奢侈到几乎不敢想象的梦。
如今,这个梦似乎有了照进现实的可能。
基地成立了专门的“落实政策办公室”,开始逐一摸底、登记两地分居人员的情况。办公室里整天挤满了人,人们脸上带着期盼、忐忑和不敢相信的神情,反复询问着政策的细节、调动的可能性。
林卫东得知这个消息时,正在和冯源讨论一个数据模型。他的心跳骤然漏了一拍,手中的铅笔啪嗒一声掉在桌上。冯源惊讶地看着他:“林老师,您没事吧?”
“没……没事。”林卫东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但内心的波澜却如何也压制不住。赵庆兰的身影、北大荒的风雪、那些跨越千山万水的书信……无数画面瞬间涌入脑海。
他没有立刻去办公室询问,而是把自己关在新分配的小屋里,独自待了很久。这个可能性太大了,太重要了,他需要好好想一想。他想起赵庆兰在信中所表现出的坚韧和逐渐产生的对黑土地的认同,他不知道她是否还愿意离开那片她挥洒了无数汗水、甚至找到了自身价值的土地,来到这个同样艰苦、甚至更加封闭的山沟?这会不会是另一种形式的牺牲?
几天后,基地召开了正式的政策说明会。礼堂里座无虚席,气氛比传达科学大会精神时更加凝重,因为这关乎每个人最切身的家庭幸福。新任政委亲自讲话,语气诚恳而务实:
“同志们!组织上深知大家多年来忍受夫妻分离、骨肉难聚之苦。过去条件有限,困难重重,让大家受委屈了!现在,国家形势好了,政策也允许了,基地党委下定决心,要尽全力解决大家的实际困难!我们已经派人外出联系,争取指标,开辟渠道!只要是符合条件的,配偶愿意来的,我们想办法接收安置!学校、卫生院、后勤、农场……都可以安排工作!我们要让大家不仅能安心工作,也能家庭团圆!”
掌声,比任何一次技术突破后的掌声都更加热烈,更加持久,许多人一边鼓掌,一边擦拭着眼角。
会后,林卫东不再犹豫。他第一时间去办公室详细咨询了政策,了解了赵庆兰作为兵团知青和卫生员可能的工作安排方向(基地子弟小学教师或卫生院护士是主要渠道)。然后,他回到自己的小屋,拧亮台灯,铺开信纸。
这一次写信,他的心情无比郑重,笔尖甚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他没有像往常那样先聊工作和学习,而是开门见山,将这个天大的好消息告诉了赵庆兰。
他详细描述了基地的新政策,描述了组织上解决两地分居问题的决心和具体措施,也坦诚地说明了基地依然艰苦的环境和可能的工作安排。他写得很长,很具体,生怕遗漏任何一点信息。
最后,他写道:“庆兰,我知道你在北大荒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和天地,那里也留下了你最美的青春年华。我尊重你的一切选择。如果你觉得那里更适合你,我完全理解和支持。但是,如果你愿意……如果你愿意来到我身边,来到这个山沟,我们一起建设我们的小家,无论条件如何,我们一起面对。我期盼着你的回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封信,他反复检查了好几遍,才郑重地封好口,贴上邮票,仿佛投递出去的不是一封信,而是他下半生的全部幸福。
接下来的日子,是在焦灼的等待中度过的。每一次邮递员到来,他都第一个冲过去。时间似乎变得格外漫长。
终于,将近一个月后,他收到了那封期盼已久的回信。信比以往都要厚。
他几乎是颤抖着手拆开信封。赵庆兰的字迹一如既往地工整清秀,但字里行间却透着一股前所未有的激动和坚定。
“卫东:收到你的信,我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几乎不敢相信……这真是太好了!太好了!……我愿意!我当然愿意!北大荒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永远不会忘记在这里奋斗的岁月。但哪里能比得上我们自己的家呢?只要能结束这漫长的分离,无论去哪里,无论条件多艰苦,我都愿意!……”
她详细询问了调动需要办理的手续,表示会立刻向连队领导汇报,积极配合。她还说,想到未来可能在同一片天空下生活,能够互相照顾,能够拥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她就觉得过去所有的等待和辛苦都值了。信的末尾,她甚至难得地流露出了一丝小女儿的憧憬:“听说山里夏天凉快,我们可以自己开一小块地种点菜……”
读着信,林卫东的眼眶湿润了。多年来分隔两地、靠书信遥寄相思的情感,终于迎来了实质性的进展,看到了团聚的曙光。政策的春风,真正吹进了他们这个小家,开始融化那冻结了太久的分离之苦。
他立刻行动起来,将赵庆兰的回信和调动申请材料整理好,郑重地递交给了“落实政策办公室”。他知道,后续还有复杂的审批流程,还需要等待,但希望的大门已经打开,光明就在前方。
个人命运的“解冻”,与国家政策的转向紧密相连。这股温暖的潮流,极大地安抚了人心,凝聚了力量。解决了后顾之忧的科技人员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稳定的心态,投入到接下来那句更具号召力的“新的长征”中去。
喜欢三江奔流请大家收藏:dududu三江奔流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时值三月,春暖花开,清风吹过树梢与小草,温煦地唤醒这片大地,一场细雨迷蒙后,点点杏花俏立枝头,桃桃粉色的温柔,包裹住每一个渴慕美好的人,我坐在窗前看着书,半开的窗户透过微微徐风抚摸着我的脸庞,温暖的阳光照印在书本上。当我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妈妈轻轻的推门进来,温柔的说道天气这么好出去走走,也别天天窝在家里...
八零+炮灰女配重生,嫁给了男主的养父十几年前沈庭下乡,在乡下认识一个小女娃,喜欢的不得了。非拉着人家父母,戏说自己以后结婚生儿子了,就跟他们家定娃娃亲。让他们家小女娃给自己当儿媳妇儿!可没想到十几年后,他的养子因为不乐意这桩娃娃亲,竟然设计让他自己跟那长大成人的小女娃,林微染,领了证。在那小女娃拿着结婚证找到家里后,沈庭看着这已经长大成人的姑娘准儿媳成了小媳妇儿,还能怎么办?他一个老男人,宠呗。可他却觉得,这小女娃似乎有心事,有秘密,还不告诉他。上一世,林微染娃娃亲对象嫌弃是个她乡下人,悔婚并设计林微染跟他的养父领了证。林微染一气之下,回了乡下可自此之后却接连遭遇错失高考,被人撞残了腿,父母去世。最终在拾荒的时候,被一群流浪汉给打死。临死的时候,林微染才知道这一切,都是那个所谓的男主一手造成的。重来一世,林微染果断嫁了男主那个当厂长的养父,成了男主的妈。看着在自己的手底下,战战兢兢地生活的男女主,林微染冷笑说怕了吗,这才刚刚开始。却不知道,那个大自己一轮儿多的厂长丈夫,早就把她做的一切看在眼里。利用完就想离婚?你跑的掉吗?准儿媳成了小媳妇儿,厂长心慌了...
前男友出轨,苏曼大着胆子攀上了A市出了名心狠手辣的霍景川在霍景川眼里苏曼只是腰细身软的金丝雀只要他还是霍家家主,她就一辈子都不可能脱离他的掌控后来苏曼厌倦了这毫无名分的爱恋,车祸假死脱身可她不知道,A市那令人闻风丧胆的霍景川彻底疯了直到那天,苏曼大方自信的站在大荧幕前,谈笑风声,摇曳多姿霍景川发了疯般将女人堵在了墙...
我有一家客栈,不接阳人,只送阴鬼。阴尸过道,百鬼夜行...
他的热气吹在的肌肤上。真的有。他皱起了本来平坦的眉头,喃喃自语。白司言的目光难以从她的大腿上移开。...
一睁眼,沈妩面前出现一个长在心坎上的男人,意识到自己穿书了,下一秒,听到熟悉的声音,反应过来不仅自己穿了,她闺蜜也穿了,她和闺蜜成妯娌了她俩穿进了妒忌她们的人写的一本小说中,书里,她是大奇葩,闺蜜是小奇葩,她不讲理,闺蜜不讲武德,被婆婆折磨,离婚,最后双双失足下海,而女主,她有光彩的人生,是大学生,是下乡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