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古砚台积满墨垢时,总有人要将其洗净。殊不知最珍贵的包浆正藏于斑驳之间,那是岁月与文章共同沉淀的灵光。读书人案头的清贫,恰似这方朴拙的砚台,看似黯淡无光,却能在时光深处酝酿出最醇厚的墨香。
在魏晋那个风流倜傥的时代,有一位名士陶渊明,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归隐南山,远离尘世的喧嚣。在那片宁静的山林中,他为自己的书斋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停云”。
竹篱茅舍之间,陶渊明与素琴古卷朝夕相伴。他每日沉浸在琴音的悠扬和古籍的智慧之中,仿佛忘却了世间的纷扰。然而,当江州刺史檀道济送来酒肉时,这位被世人称为“五柳先生”的陶渊明却淡然地拒绝了这份厚礼。
他微笑着对檀道济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这句话虽然简短,却蕴含着陶渊明内心深处的坚持和对名利的淡泊。他明白,自己的志向并非追求物质的奢华,而是在这片宁静的山林中,寻得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陶渊明深知,如果案头堆满了金银财宝,那么他便无法容纳“采菊东篱下”的那份悠然自得;如果屋檐装饰得雕梁画栋,那么他也无法承载“悠然见南山”的那份空灵与脱。正如宋代陆九渊所言:“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真正的读书人,总能在那一方小小的书案之间,望见那浩瀚的星河。
在陶渊明的世界里,物质的匮乏并不能阻挡他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他以一种脱的姿态,诠释了读书人的真正境界——不为外物所扰,坚守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江南水田里,老农弯腰插秧的身影总让我想起《齐民要术》中的古训: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他们深谙土地的脾性:稻穗低垂时最饱满,谷仓常虚方能纳新。明代农书《天工开物》记载,精明的农人会在丰年修葺粮仓,在荒年整饬农具。这种智慧与东坡先生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异曲同工——真正的丰足不在于囤积,而在于永远为希望留有余地。
宋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何尝不是对生命境界的诠释?苏州拙政园有座与谁同坐轩,轩中石桌上刻着东坡诗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这种独与天地往来的气度,既不因清贫而萎顿,亦不为奢靡所动摇。就像农人懂得留得青山在的智慧,真正的读书人亦明白:案头清风翻动的书页声,恰是天地间最动听的乐章。
青灯黄卷间自有琼楼玉宇,粗茶淡饭里可品天地精华。当我们在竹简上读到一箪食一瓢饮的箴言,在农谚中听见常将有日思无日的教诲,便会懂得:生命最美的丰碑,不在黄金台上,而在青衫耕者的背影里;人间至味不在珍馐玉馔,而在清贫者捧卷时嘴角的微笑中。
喜欢华夏国学智慧请大家收藏:dududu华夏国学智慧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
赵家跟徐家...
她暗恋了他整整大学四年,而他也追了他的白月光四年。毕业那天,白月光与男友结婚,他竟也拉着她去民政局扯了证。三年后,在他生日那天,他丢下一纸离婚协议书,说白月光离婚了,他要与她一起出国创业。别人都说她是拜金女,他便给了她很多资产和现金。结果离婚那天,她丢下她净身出户的离婚协议书潇洒离开。三年后,他回国接手集团,成了她...
射而出!颜予希!贺时安脑海一片空白,满心都是颜予...
穷则战术穿插,富则火力覆盖。一个来自八十多年后的后世退役军人,穿越抗战综影世界。那一年,李云龙还是386旅772团三营长。那一年,李大本事才刚再次加入队伍。那一年,周卫国刚刚抵达虎头山。那一年,张浩来到了这里,带着一支残军扎根在这里,建立敌后根据地。且看张浩如何带着队伍从战术穿插慢慢的变成火力覆盖。(综影世界,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