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心文学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41章 耕读本是同根生论尽性与守心(第1页)

天启三年的春天,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桌上,徐光启正专注地审阅着他的《农政全书》稿本。当他在一页纸上落下“粪壅得法,一亩当二亩”的朱批时,窗外突然传来一阵书童诵读《大学》的声音。

那清脆的读书声,在江南的烟雨中显得格外悠扬。徐光启微微一笑,仿佛这读书声与他手中的墨香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氛围。他抬起头,望着窗外的稻田,心中涌起一股感慨。

这片土地,承载着中国文人“耕读传家”的精神图谱。大地与书卷,本就是同一部无字天书的两面。徐光启深知,农业是国家的根基,而知识则是推动农业展的动力。他的《农政全书》,正是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的结晶。

他想起了北魏时期的贾思勰,那位着有《齐民要术》的伟大农学家。在《齐民要术》的“耕田第一”篇中,贾思勰详细描述了火耕水耨的方法,但在字里行间,却隐藏着“顺天之时,量地之力”的深刻哲思。这与《庄子》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意境不谋而合。

徐光启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是如此的深邃。就像河姆渡的先民们,他们在七千年前就开始驯化水稻,将那片沼泽地变成了肥沃的良田。他们不是与天争利,而是巧妙地借助四季的力量,让万物各得其所。

神农氏尝百草的传说,也在徐光启的脑海中浮现。他仿佛看到了那位伟大的祖先,在山林间穿梭,尝试着各种草药的滋味。神农氏的身影里,藏着“地尽其利”的真谛——不是过度榨取土地,而是让每一种生物都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徐光启的思绪渐渐飘远,他想到了更多关于农业和自然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教会了人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在大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王夫之隐居石船山着书,每晨必于窗前悬铁尺。若闻市井喧哗分神,即自击掌心。《船山遗书》三百卷墨迹,字字皆是心气沉凝所化。这恰似《近思录》所言:心要在腔子里。北宋理学家程颢观鸡雏,能悟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明代陈献章静坐春阳台,自创静中养出端倪。真学问皆自心田生长,如古莲子在泥炭层中沉睡千年,遇水仍能绽放。

徽州棠樾村有座奇特的耕读亭:东望稻田千顷,西接书楼万卷。亭柱刻着犁云锄雨翻黄卷,嚼雪吟霜守素心的联语。这让人想起《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的智慧。正如景德镇窑工制瓷,既要将胎泥揉至熟而不黏,又需在素坯上倾注全神。农人深耕细作与文人皓穷经,本质上都是对天道的虔诚摹写。

钱塘江潮起潮落,六和塔影始终如一。当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中写下昼出耘田夜绩麻时,已道破人生至理——耕种是俯身亲吻大地,读书是抬头仰望星空。地力用尽处,自有嘉禾破土;心气沉定时,可见真知如月。这或许就是先民将耒耜与简册并置宗祠的深意:大地与心田,本是一亩双生的并蒂莲。

喜欢华夏国学智慧请大家收藏:dududu华夏国学智慧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本月排行榜
热门小说推荐
女县令开过光,荒年领民致富忙

女县令开过光,荒年领民致富忙

石门县新来的女县令,吃拿卡要厚脸皮,就这样的人,朝廷也不说管一管,任她胡作非为,就连山匪,苗疆细作,商贾巨富都看不下去了,纷纷来找茬。对付他们,姜篱眼睛都不带眨的,为实现早日带领县民致富奔小康,任何坏她大事者,定要其留下最在意的代价。看不惯她又干不掉她,关于女县令的流言蜚语传到大奸臣靖王耳中,嗯,听说那女县令是他罩...

杨天王静宸

杨天王静宸

结局番外校花的修仙强者杨天王静宸全集小说是作者落叶浮尘又一力作,杨天眼眸冰冷,握紧了双拳指甲都陷进了肉里。杨天,你别出去。董杰拉住了他,周立与郑丽丽的事情已经传遍了整个学校,别人都在传是周立给杨天戴了绿帽子。现如今自己这个好兄弟成了所有人的笑柄,就算是低年级的同学也没把他放在眼里。作为他最好的伙伴,董杰真不想看到杨天被当众羞辱。杨天却没听董杰的劝告。他面无表情走了出去,站到了这个所谓的女朋友郑丽丽面前。此刻,所有人都看着两个人,浓浓的八卦之心作祟。眼前这个女孩一定是跟这个废物分手的,以杨天这性格也一定会痛哭流涕,然后死皮赖脸求着复合。学校所有人都知道杨天被人给绿了,也就这小子自己傻不拉唧被蒙在鼓里。郑丽丽与以往一样十分傲慢,带着颐气指使的口气说道杨天,我来是跟你说一件事,我们分她话...

(神话同人)[封神]就你叫杨戬啊+番外

(神话同人)[封神]就你叫杨戬啊+番外

小说简介封神就你叫杨戬啊作者昭廓简介预收西游穿成悟空他妹文案在本文文案下方~本文文案敖闰是闲散的西海龙王,她看上了一个失忆青年。青年仙风道骨,清贵出尘,会主动为她系上腰间的环佩,再悄悄红了耳尖。他们一同游猎泡温泉守岁火。烟花盛放时她直接表白,他垂下覆雪的睫羽,轻声答好。可大婚在即,青年却意外露出三尖两刃刀他...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