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会试开考那日,天还未亮,贡院外已挤满了举子。苏砚秋穿着簇新的蓝布襕衫,怀里揣着苏砚兰绣的平安符,混在人群里,听着周围此起彼伏的咳嗽声与翻书声。月台上的灯笼还亮着,映得“贡院”两个金字泛着冷光,朱漆大门前,兵丁手持长刀,眼神锐利地扫视着每个入场的举子。
“解衣查验!”兵丁的喝声刺破晨雾。举子们依次解开衣襟,露出里面单薄的内衣,连鞋底都要翻过来检查——防止夹带舞弊。苏砚秋看着前面的举子因袖中藏着片纸条被呵斥,心里暗自庆幸自己早把该背的内容记在心里,只带了笔墨和干粮。
走进贡院,青石板路被露水打湿,两旁的槐树枝桠交错,像搭起的绿色穹顶。引路的差役提着灯笼,照得“至公堂”的匾额忽明忽暗。苏砚秋被领到一间狭小的客房,房内只有一张木板床、一张小桌,墙角堆着些干草,空气中弥漫着霉味与尘土气。
“号军,给壶热水。”隔壁考房传来沙哑的声音。苏砚秋这才注意到每个考房外都站着个杂役,负责传递茶水炭火,称为“号军”。他也跟着叫了声,号军应声提着铜壶过来,壶嘴冒着白汽,倒在粗瓷碗里,水色浑浊,带着股铁腥味。
“这位相公是第一次来京城?”号军倒完水,闲聊了句,“看您面生得很。”
“是,来自青溪县。”苏砚秋点头,从包袱里取出馒头——这是他特意买的硬面馒头,耐饿。
号军“哦”了一声:“那可远着哩。今年的题听说偏难,前儿个有个江南举子,光看题就急得哭了。”
苏砚秋没接话,只将笔墨在桌上摆好。他知道,会试比乡试严苛百倍,不仅考经义,更重策论,要的是真才实学,而非死记硬背。
辰时三刻,梆子声响起,考题被差役用托盘送来。苏砚秋展开考卷,目光落在第一题上——“论语·为政篇”句解。这题不算难,他略一思索,便提笔写下,笔锋沉稳,不疾不徐。
写到策论时,他停住了笔。题目是“论边镇军饷与农桑之关系”,旁边小字注着“近年北境不宁,军饷日增,民力渐困,试述良策”。
苏砚秋眉头微蹙,这题看似谈军饷,实则问的是如何平衡国富与民强。他想起自家屯里的农户,一年辛劳大半缴了赋税,若再遇摊派,便只能卖儿鬻女;又想起徐阶说的北方大旱,粮价飞涨,边镇的士兵甚至有饿肚子的。
笔尖悬在纸上,他忽然想起那二十亩水田——稻子要长得好,既需充足的水肥,也需合理的疏密,过密则荒,过疏则歉。治国亦然,既要保障军饷以安边,也要体恤农桑以养民,需得找到那个“度”。
“民为水,军为舟,水足则舟稳……”他写下第一句,思路渐渐清晰。他主张在边镇推行军屯,让士兵闲时耕种,既减少军饷开支,又能增产粮食;同时在中原推广新的耕作法,提高亩产,让百姓在缴纳赋税之余,仍有余粮。他甚至详细列出了几种适合北方种植的耐旱作物,如谷子、高粱,还有改良土壤的法子。
写得兴起时,窗外已下起雨来。雨点打在考房的苇席上,“沙沙”作响,像在给他伴奏。苏砚秋浑然不觉,只觉得笔底的文字像田里的稻穗,一串串往外涌,从经义到实例,从古代到当下,字字都透着田间地头的实感。
傍晚收卷时,苏砚秋才现手指已冻得僵硬——考房里没有炭火,春寒浸骨。他搓了搓手,看着考卷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心里竟有种秋收后的踏实。
接下来的两场考试,苏砚秋依旧沉着应对。考经史时,他引用了《农政全书》里的记载,说明历代重农的重要性;考诗赋时,他写了《悯农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虽不华丽,却字字恳切。
三场考毕,走出贡院时,苏砚秋觉得浑身的骨头都在响。举子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对答案,有人捶胸顿足,有人喜形于色。徐阶从后面追上来,拍了拍他的肩:“苏兄觉得如何?我看你策论写得投入,定有高见。”
“不过是据实而言。”苏砚秋笑了笑,“徐兄的策论才是真知灼见。”
等待放榜的日子,比乡试时更难熬。苏砚秋住在客栈里,每日除了看书,便是去附近的农田转悠。京城郊外的农田比青溪县的更规整,却也透着几分贫瘠,他忍不住跟老农聊起施肥的法子,说得多了,老农竟拉着他不让走,非要留他吃饭。
放榜那天,苏砚秋起得格外早。贡院外的红墙下已围满了人,挤得水泄不通。他踮着脚往里看,榜文上的名字密密麻麻,墨迹未干。他从第一甲开始找,没找到;再看第二甲,眼睛扫过一行行名字,心越跳越快。
“找到了!苏砚秋!第二甲第三十七名!”旁边一个举子突然喊道,手里还拿着份抄录的榜单。
苏砚秋猛地回头,只见那举子指着榜单上的名字,正是“苏砚秋”三个字。他愣了半晌,才觉得眼眶热——从苏家屯的负债户,到京城的进士,这一路的汗水与泥泞,此刻都化作了笔底的乾坤。
徐阶也中了,名次比他靠前,在第二甲第五名。两人相视而笑,无需多言,便知彼此付出了多少。
接下来便是殿试。太和殿前,百官肃立,万历皇帝端坐龙椅,目光扫过阶下的新科进士。苏砚秋跪在人群里,听着皇帝提问,问题依旧围绕着农桑与边防。
轮到苏砚秋时,他深吸一口气,朗声答道:“臣以为,强国先强农,农强则仓廪实,仓廪实则民心安,民心安则天下定……”他把在会试策论里的想法再细化,说如何在南北推广不同的作物,如何让官仓与民仓相通,甚至提到了设立“农官”,专管农事推广。
皇帝听得频频点头,待他说完,抚掌道:“此论务实,不尚空谈。苏砚秋,朕命你为翰林院编修,日后多将农桑之事奏闻。”
“臣遵旨!”苏砚秋叩谢恩,额头触到冰凉的金砖,心里却像揣了团火。
走出太和殿时,阳光正好。苏砚秋回头望了眼巍峨的宫殿,又想起苏家屯的稻田,忽然明白——无论身在朝堂还是乡野,他要做的,始终是让土地长出希望,让百姓过上安稳日子。
贡院的灯火已灭,但他笔底的乾坤才刚刚展开。这大明的江山,需要经义文章来装点,更需要实实在在的稻穗来支撑。而他,愿做那支连接笔墨与土地的笔,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民生篇章。
喜欢槐下田舍请大家收藏:dududu槐下田舍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快穿大佬谢晚宁最后一个世界来到了七零年代,成了同名同姓的医生谢晚宁。为了完成原主遗愿,靠高超医术和空间灵泉救下大哥,也因为这事,引起了霍景川的注意。家庭原因,订婚对象避之不及,霍景川挺身而出,迎娶谢晚宁。未料谢晚宁因为种种事迹,名声响遍北城。随军后,家属院都在猜测,一向年轻俊逸,异常挑剔的军官霍景川会找个什么样的媳...
主角配角是王建强陈娇娇的小说名叫做没苦硬吃!放纵后我获天赋神通!王建强陈娇娇全文番外,是笔者圆月2024年写的一本都市小说,原文讲述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王建强没有再出门,一直在炼制丹药。自从觉醒了系统后,他炼制丹药就没有失败过。百分百的成丹率堪称非人。一月时间下来,之前购买的药材已经全部耗尽,得到了完美养身丹十颗,完美青灵丹上百颗。除此之外,也积累了大量修炼点。期间牛守仁又来了几次。都是一番场面话后才才自得离去。对此王建强倒只是心中冷笑,要不是看陈娇娇的面子,他早就让他滚蛋了。对现在的他而言,聚灵丹只是不起眼的小钱而已。修炼本就是个枯燥的活计。长时间修炼就更枯燥了,正好充当一下修炼间隙的调剂。...
琼楼高可攀,大道行将安。执我手中剑,锋刃指苍天!夏旸朝,历经两百余年的太平岁月,却因皇宫的独苗,引起无数的暗潮汹涌一个偏远渔村的少年,本想安稳太平度日,阴差阳错,陷入了江湖与庙堂的纷争...
再睁眼,温姝重生回到了七零年代。回想起上辈子被人坑害,错失良人,她就懊悔不已。这一次,她踩绿茶,揍渣男,励志成为独立女强人。终于,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京都大学,靠着时代红利,成为企业家。事业上取得成果了,剩下的就是看着面前八块腹肌俊男,她邪魅一笑,上前勾住他的脖子帅哥,有没有兴趣跟我谈个恋爱?蔺文轩表...
...
(暗恋闪婚甜宠先婚后爱感情流)传闻宁家那个从小走丢,在乡下长大还闹了满身笑话的宁大小姐一往情深的爱了京城第一贵公子沈慕白很多年。可两家联姻当天,沈慕白却当众抛下新娘,去追寻他的白月光。一时间,宁大小姐成为上流圈笑柄。众人幸灾乐祸,只道那个乡下土包子纯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活该有此下场。可没想到她转身就嫁了旁...